李嘉诚全传

看过采访李嘉诚的视频,对其突感兴趣,遂从图书馆借了本《李嘉诚全传》。此书描写得十分详细,在李嘉诚生平涉及的各个产业的运作收购上,背景过程人物数据描写相当具体。李嘉诚事业经营范围多元化,从地产、零售、科技,这些产业并不是每一项都是成功的,只不过失败的部分可以被成功的部分所弥补。全书强调李的经验,我想主要是以下几点:一:赚钱不可太贪,给对方留下可赚的部分,以期后面的合作;二:招贤纳士、知人善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厚待人。给贤才最高待遇标准;三:讲求信誉。这几点在读过的成功人士书籍中或多或少都曾提到过。当然成功的事业运作还有很多技巧可以用,比如“人弃我取,趁低吸纳”,但这些技巧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自如,是要靠多年的行业经验,才能练就相当的眼光知道何时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技巧。

  • 李嘉诚对别人羡慕他的“幸运”发表看法

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乃是由勤力所得,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3~4成。”

“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鸿硕先生分析道:

“李先生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第一桶金’的观念。

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

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仍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机会,或看到机会而畏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目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失良机。

  • 李嘉诚的人才观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旷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处菜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都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

李嘉诚全传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童年和大学的调皮故事,GOOGLE的“20%”文化、美食大厨等片段蛮精彩的。读起来至少不会很累,蛮有故事性。书中最后提及的卢梭的诗——《瓦尔登湖》中的名言,可以说是李开复离职GOOGLE,开办创新工厂的原因: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

1. 人生的选择——从“心”选择

面对人生低谷时如何作出选择,是放任自己的的悲伤还是逆流而上?

人生选择的智慧——反复中叩问自己的内心,向人生更远的方向看去,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

人生在世的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

2. 我的大学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年轻时一起经历的青春岁月,是那样的快乐和美好。人们离开大学,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但是回首很多事情时,现今一切快乐似乎都无法取代当时那样单纯的快乐。因为我们当时是那么的年轻、无畏、美好。

读博士,就是挑选一个狭窄并重要的领域作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毕业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里世界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个领域的进修,都会想起你的名字。

3. 管理

克制住每件事都要自己过问的想法,充分信任员工,给员工一定范围的自由。我深信,这才是真正有艺术的管理。而且作为管理者,当员工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不符时,你要大胆做出决策。

产品的成功,不光取决于技术,而且取决于市场,尤其是渠道建立得是否正确。

作为技术出身的管理人员,既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技术人员可以看出一个产品的发展趋势,预测它的未来。而弊端就是,技术人员喜欢追求真理,而忽视整体运营,注重智商,而忽略管理中需要的情商。而作为一个管理人员,情商比智商要重要得多。

白板文化代表着一种开发的精神。它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写出来,而且允许犯错误,因为白板上的字是很容易抹去的。它意味着一种团队精神,每个人都不是封闭的,你的思想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灵感上。

在中国,好的政府关系是公司顺利运营的基础,理解政府如何动作,以及如何与政府建立好的关系是关键的第一步。政府(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不仅仅是一个主要的客户,它还是主要的政策制定者和舆论引导者。一个被政府当作伙伴的公司将被给予各个方面的优惠,例如,在法律方面的详细指导,或者是得到商务运作的友好建议。相反,如果一个公司被政府认为是不友好的,它就会碰到很多障碍,对于企业来说,站在关键政府机构的对立面是极不明智的。

理解在大环境中,把握技术方向的重要性。

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微软公司总是把技术研发摆在关键部位,并将技术看作公司唯一可长期延续的财富和优势。

我希望大家也要看到那些真正基业长青的公司,其成功秘诀则在于它格守价值观。一个企业绝不能因为过于强调快速发展而丧失使其自身基业长青的理念。

世界因你不同

选对池塘钓大鱼

xdctddy_1.jpg

 

钓鱼的快乐规则:第一,钓鱼;第二,钓到鱼;第三,钓到大鱼。任何事物都有其快乐规则,不要去回避这些规则。

选择只有一种,每种鱼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但是,如果有其它的鱼自愿上钩,那就可以算是意外的收获了。

鱼是游动的,机会也是在变化的,我们必须不断变化位置来寻找大鱼,并且在其饥饿的时候放下鱼饵,将其钓上来。(ldsophia:就是不知道鱼什么饥饿L)

选择的困境:

困境一:路径依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

一旦我们选择了“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4英尺8.5英寸宽,虽然我们并不满意这个宽度,但是却已经很难从惯性中抽身而出。

困境二:机会成本:做人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

职场的发展犹如爬树一样,在旧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而且越等待观望,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困境三:试错。

困境四:核心能力。

在确定职业方向之前,或者准备换一份工作之前,先聘请自己,为自己做一份生涯规划,并且将它当成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决策,聘请自己。

生存的问题是需要发展来解决的。如果我们将着眼点始终放在生存上,也许就永远停留在维持生存的状态;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关注发展问题,生存本身也许就不再成为问题。

我们买衣服不是因为它挂在商店橱窗里或者家中衣柜中光鲜亮丽,而是穿在身上也看起来十分漂亮。同样,职业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能够给自己来来切身利益。

大公司选文化,中公司选行业,小公司选老板。

不一定要终身受雇,但要终身学习。

 选对池塘钓大鱼

达尔文回忆录

“不要同任何一位你不敬重的人交朋友”(P19)其中有几个同学很有才能,但是在此应该补充一句:依照“知其友,即知其为人”的原则,后来他们都没有成为卓越的人物。(P21)

当时我对这种护理工作极感兴趣,我素知父亲最善于判断别人的性格;他宣告,我将来定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他断定,成功的主要保证就在于激发自信心。我在爱丁堡医院的手术室中实习,亲眼见到很糟糕的医疗手术……此后,我再也不想进手术室里(P24)

在听到一位著名人物的赞语时,显然都激发或者甚至确实会产生一种虚荣心,但这也对年轻人有好处,因而可以推动他们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科学就在于把事实分门别类,借此可推导出一般的规律或结论来。(P42)

在这次旅行中,有一种特别显著的情况,就是:甚至是一些最明显的现象,如果过去没有被任何人注意到,就也会很容易被我们忽视。(P42)

可是,我没有绘图本领,也没有相当的解剖知识,以至于我在航行期间所记写的一大堆原稿,都已证明是无所用的。因此我浪费了很多时间……(P50)

除此以外,我还受到心悸和心痛的折磨,真好像很多无知的青年,尤其像一个医学知识肤浅的人,就自忖换上了心脏病。我没有去就医求诊,因为恐怕医生一定会对我下判断……(P51)

蔓足亚纲动物包括的种群极不相同,很难加以分类;这项工作对自己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探讨分类原理方面,有相当的用处。虽然这样,我仍怀疑:在这项工作上耗费了这样多的岁月,究竟是不是划算呢?(P85)

关于华莱士的内容在87页(《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相关内容)。

很多年内,我还奉行着一条指导原则,就是:如果发现一个公开发表的事实,一项新的观察资料,或是一种新的思想,而且是同我的一般结果发生冲突的,那么,我就必须立刻把它们简略地记写下来,因为根据过去的经验,深信这些事实和思想,比起大家赞同的事实和思想,通常会被人当作耳边风,很快就忘掉。(P89)

应当批准一条法律,禁止出版那些结局悲惨的长篇小说。依照我的趣味,如果长篇小说中主人公全都不能使人产生真正的热爱,那么,它就不能称作第一流的作品;如果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姣美的女郎,那就更是佳作。我对这种高尚的审美兴趣,丧失得实在离奇且可悲……我的头脑,好像已变成某种机器,专为把大量收集到的事实加工研磨,制成一般法则;但我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这必然会引起我头脑中激发高尚审美兴趣的那些区域衰退呢?……如果我今后还会活下去的话,那就一定要制订一条守则:在每个星期内,至少要阅读几首诗和倾听几段音乐;也许采取了这种用脑的方法,会因此把我现已衰退的那些脑区恢复到通常的灵敏度(P103)

但我始终努力保持自己的思想自由,以便一旦事实明显地相左于我深爱的的任何假说时,马上就放弃这个假说。(P105)

一种信念,只要是把毫无明确观念的有关说法叫做信念的话,那么,用不着任何证据,它就可以不径而走,几乎会传遍英国全境。(P107关于都豆子生在豆荚的另一侧的流传)

浪费时间指数 2  应当算是达尔文真心实意写给自己家人的,所以读完多多少少会有些收获。书不厚,前100页是达尔文写的。剩余的100页都是译者的一些注解,就没细看。最后附了篇温宅的介绍,有点让人捧腹,什么“众人一条心,石田产黄金”之类,看过之后很是冒汗。

另,书中,达尔文关于宗教部分的虽然不是很有意思,但,是否老外认为进化论和科学有着必然的联系,或者是100多年前的人,认为相信进化论,就意味着不相信上帝?至少在今天的大家看来,两者是可以兼容的。想来,进化论是属于中学时被灌输的想法,估计中学时被灌输的内容,都是百年前的东西,在目前看来是定论了。而读大学之后的东西多半没什么准头,真真假假难以分辨。离开学校好几年才明白。白上了这么多年的学。

关于达尔文,按书中的描述,依稀在我的头脑中产生了一个模糊的童年时的邻家小孩的模样,单纯、善良、偶尔又很贪玩的样子。好像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熟悉。到底,是贝格尔舰的旅行造就了这样伟大的人物,还是如达尔文所说,对钻研的快乐且不用去觅食?无论如何,也希望那位熟悉的某人也会成为如此的人物吧。

达尔文回忆录

大师论大师

德鲁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管理未来》 
 《下一个社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公司的概念》 
 《成效管理》

汉迪

 《组织的概念》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 
 《觉醒的年代》 
 《个人与组织的未来》 
 《饥饿的灵魂》 
 《经理人制造》 
 《思想者:查尔斯·汉迪自传》

彼得斯

 《重新想像》(Re-image!) 
 《追求卓越》 
 《追求巨大成功》

本尼斯

 《领导新论》 
 《7个天才团队的故事》 
 《老狗新把戏:在不景气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最佳拍档》

哥夏尔

公司不仅把员工视为资产,更应该将员工看成自愿加入的投资人。员工之所以加入公司,是因为他们选择将自己的才华投资于此。哥夏尔认为,第三代的公司是个美丽新世界。到目前为止,其中的含义只能隐约得见。(P65)

 《无国界的管理》 
 《主管别瞎忙:成为有效领导的意志型主管》(A Bias For Action: How Effective Managers 
   Harness Their Willpower,Achieve Results, and Stop Wasting Time) 
 《以人为本的企业》

大前研一

 《思考的技术: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思考途径》 
 《无国界的世界》 
 《战略家的思想》(The Mind of Strategist)

哈默尔

肯尼迪发表月球演说时,还不知道他的目标是否能实现,但是他的目标感让相关单位必须找出全新的做法,探索新科技的种种可能,以及随时搜寻富有才干的新伙伴。战略意图驱策我们,让我们超越眼前的处境,深入思考新世界。就某些方面而言,战略意图就是领导的本质。(P85)

 《领导革命》 
 《竞争大未来》

坎特

采取新模式的组织不再是讲究权威、多层次的组织,而是精简、扁平的运动员(athletic)的组织。坎特预测,未来企业人的职业生涯将受到巨大冲击。在新世界中,快速升迁的关键是能否提供有弹性、可随身携带的技能与服务。固守本分、一步步攀爬升迁阶梯的做法,不再是功成名就与一辈子不失业的保证。今日管理者多认为这是明明白白摆在眼前的事实,但是坎特于1989年就提出这项看法。她描述的新世界成功职业生涯,今日开来既准确且令人信服。(P97)

企业应创造小型实验,不要赌上整家公司,不要浪费时间,只要采取行动,以简捷迅速的手法推动具体措施,好让不支持创新的员工改变态度。(P99)

她指出,网络可能大幅度提升全球民众的共同意识,以强有力的方式连接各个角落的人,促进社区凝聚与合作,但是网路也可能走上另一条路,导致个人孤立于社区冲突。(P99)

 《信心》(Congidence) 
 《变革大师》 
 《世界级》

盖茨

 《未来之路》 
 《数子神经系统》(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 
 (Echo: “子”是否是错别字呀?但是书里两处都用“子”)

塞姆勒(Ricardo Semler)

担任巴西塞氏企业(Semco)总裁的塞姆勒,让员工决定自己的薪金,有权选择自己的管理者。(P118)

 《共治》

波特

《经济学人》杂志谈到波特波特时说:“他的作品过于学术化。……”(P131)

 《竞争战略》 
 《竞争论》 
 《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

汤皮诺与特纳


个人与社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对“社区主义”(Communitarianism)……美国文化认为个人优先。中国文化则主张集体最重要。两者都是正确的。……美国与加拿大是个人主义最强的国家,日本、新加坡、中国与法国则是社区注意最盛的国家……个人主义企业把股东放在第一位,社区主义公司则认为股东并不拥有公司。个人主义企业把员工视为股东拥有的工具,社区主义企业则认为劳动力是一个大家庭……(P147-P159)

Echo:是否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是把股东利益看到第一位,就意味着下坡路的到来?
 《全球七大富邦》 
 《跨越文化浪潮》 
 《21世纪卓越领导人》

浪费时间指数 3 管理类数目列表。只有看过德鲁克的书,但是凡我看过的没有被汉迪同志列出来……555…… 还有波特同志的《竞争论》,07年生日的时候Yer同学有送我,但是读了几次昏睡了几次。唉,要努力呀。

dashilundashi.jpg

心理实验室(笔记续)

第五章 心理物理学

阈限。绝对阈限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是50%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测量法:

1.最小变化法,有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故增减ABBA交替。

2.恒定刺激法: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记录报告的百分数。最后在坐标上上描出各点。找出50%时的那个值。

3.平均差误法:让被试来调节,譬如调到刚好听不见或是刚好听见。绝对阈限就是最后将每次调节的结果的算术平均数。(为什么?抱歉,我没看懂)

量表:

1.称名量表,就是把事物归个类别,作用,也许归个类有助于记忆?

2.顺序量表,虽然排了序,有大有小,但是大多大,小多小,就无从知道了。

3.等距量表,临近值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可以对等距表进行加减运算。例如,温度35摄氏度到36摄氏度和22摄氏度升至23摄氏度,都是升高了1度,这个1度是相同的温度变化。

4比例量表,有量表的全部四个属性,差别、强度、等距、绝对零点。就是等距量表加了个绝对零点呗,有了这个点在可以有倍数(比例)的关系。譬如,问10摄氏度是0摄氏度的几倍热?只有知道了绝对零度,就是那个-273摄氏度(好像是这个来着吧。。@&*^),才可以算这个比例的。结果是283/273倍。

信号检测论(信号和噪音、反应偏向指标和辨别力指标),挺无聊的,跳过。

第六章 反应时

用YL话说:吃水不好反应慢。

第一节就是某人发现了某些人反应快,某些人反应慢。然后就开始做了研究。
后来呢,就整除了不少东西。譬如说:速度和准确性的权衡。要快还是要准?还有给实验分类等等,譬如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反应。选择反应时是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其所需要的时间。

并通过减数法和加因素法分析信息加工的过程。

减数法就是 辨别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反应时间 选择时间=选择反应-辨别时间-反应时间
加因素法:两因素相互作用,则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不存在相互作用,即相互独立。

第七章 记忆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譬如眼前晃动的物体,在视觉器官上留下的一瞬间的影子。
短时记忆:能保持十几秒到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储存量为 7加减2个组块。
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甚至是一辈子的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前者可以言传,后者则不能。后者如骑单车时的动作技能。
陈述性记忆又分为情节记忆(譬如,某个情景或者事件)和语义记忆(某个知识或者概念)。

2.内隐记忆:潜意识间就有了的记忆吧。没有去刻意,但却记住了。

3.错误记忆,就是不是真实的记忆了。产生原因,词语遮蔽效应(难于用言语表达,还非要表达,最后表达的不怎么对,结果自己还相信了)、想象膨胀效应(想象自己做了一件没做过的事情,后来会以为自己真的做了)

4.前瞻记忆:是指对于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譬如,我明天得去图书馆还书。

5.情绪记忆(譬如:闪光灯记忆--对有新闻价值的创伤性事件的情绪记忆,可以很持久也很鲜活)

第八章 情绪
并不是因为情景引发了我们的情绪。而是情绪的认知解释导致了情绪的产生。随之行为、生理都会因为情绪的变化有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