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采访李嘉诚的视频,对其突感兴趣,遂从图书馆借了本《李嘉诚全传》。此书描写得十分详细,在李嘉诚生平涉及的各个产业的运作收购上,背景过程人物数据描写相当具体。李嘉诚事业经营范围多元化,从地产、零售、科技,这些产业并不是每一项都是成功的,只不过失败的部分可以被成功的部分所弥补。全书强调李的经验,我想主要是以下几点:一:赚钱不可太贪,给对方留下可赚的部分,以期后面的合作;二:招贤纳士、知人善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厚待人。给贤才最高待遇标准;三:讲求信誉。这几点在读过的成功人士书籍中或多或少都曾提到过。当然成功的事业运作还有很多技巧可以用,比如“人弃我取,趁低吸纳”,但这些技巧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自如,是要靠多年的行业经验,才能练就相当的眼光知道何时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技巧。
- 李嘉诚对别人羡慕他的“幸运”发表看法
“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乃是由勤力所得,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3~4成。”
“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鸿硕先生分析道:
“李先生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第一桶金’的观念。
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
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仍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机会,或看到机会而畏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目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失良机。
- 李嘉诚的人才观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旷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处菜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都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